【经典案例】1960年的20万元诈骗案,非电信诈骗发表时间:2024-01-08 16:28 案 情 1960年3月18号下午5点20分,一名中年男子来到北京西郊民巷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,送交急件,急件是一个印着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”的字样大信封,内装有一封周总理亲笔批示的公函,公函的主要内容为“...拨款20万元,七时务必送民族饭店赵全一...”。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北京分行紧急调集20万元现金,火速送到公函的指定地点民族饭店,在前厅,“赵全一”拿出介绍信,收到两麻袋的20万元的钞票,并给银行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收条。 几天之后,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工作人员致电总理办公室,询问得知周总理没有做出拨款20万元的批示。 侦 查 (一)走访摸排 根据银行人员的描述,“赵全一”是中年男子,穿着灰色的呢子大衣,瘦高个,脸也比较窄,梳了一个分头,肤色似乎比较黑,更多细节却是记忆不起来了。 由于银行人员无法“赵全一”更多详细特征,相同体貌特征的人实在太多,专案组的走访摸排没有发现有价值线索,陷入了困境。 (二)物证分析 此案中,有四份物证,分别是信封、公函、介绍信、收条。围绕着这四份物证,文件鉴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检验、分析,发现重要线索,划定侦查范围。 1、篡改变造文件检验 经检验,发现“国务院信封”有擦刮和二次封口的痕迹,是曾经使用过的旧信封,深入调查,确认为1959年6月份印刷的信封。 2、印章印文检验 经检验,发现公函上的印章印文不是盖印形成,是用红色彩笔手绘形成的。 3、文件材料检验 经检验,发现信封和墨水的种类、材质和品牌等都是通用产品,都不具有侦查价值。 经纸张检验,发现《公函》使用的稿纸是各单位自行加工定做,所有不同单位使用的稿纸在纸质和印刷特征上各有不同,经过广泛调查收集大量的稿纸样品、通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比较、鉴别,确定稿纸来自国务院外贸部。 由此,专案组划定了明确的侦查范围,专案侦查取得重大突破,侦查范围缩小到外贸部,距离破案就只有一步了。 4、笔迹检验 经检验,发现信封、公函、介绍信、收条等四份物证上的笔迹为同一人书写。 5、言语识别 经分析,发现嫌疑人熟悉公文格式和用语,文化水平很高,有机会接触到周总理签名,并可以熟练地仿写,推测嫌疑人为政府内部人员,曾用名或别名为“赵全一”。 破 案 随即,公安部组织多名文检专家到外贸部进行技术调查,将所有外贸部人员档案进行笔迹比对检验,筛查犯罪嫌疑人。经过大量的笔迹检验工作,发现姓名“王倬”档案中的笔迹与物证笔迹的特征表现相符。 于是,文检专家收集更多王倬笔迹样本与物证笔迹进行比对检验,确定信封、公函、介绍信、收条等四份物证的笔迹为王倬所写。
进一步调查,发现王倬曾经在会计室做过收发,曾用“赵全一”这个名字给北京的派出所办过临时户口,案发当天下午,王倬就借口不舒服请了假,说是带母亲去积水潭医院,但根本就没去。专案组侦查员调查发现王倬家的烟囱冒烟又黑味道又刺鼻,这个与众不同的异常现象,侦查员判断是王倬在家烧钱!于是,侦查员们连夜将王倬捉拿归案。 1960年7月28日,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诈骗罪,判处王倬死刑。 小 结 这起反革命诈骗案,王倬足足准备了三年之久,作案手段之高、诈骗金额之巨、社会影响之大,都可堪称新中国第一。 此案侦破过程中,文件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进行了篡改变造文件检验、印章印文检验、文件材料检验、笔迹检验和言语识别等系统、科学的检验鉴定,明确了侦查方向、缩小侦查范围,发现嫌疑人,最终认定罪犯。 新中国的文件检验事业,在此案经受起了挑战和考验,也奠定了文件检验学科发展和应用的科学基础。 |
|